1. 首页 > 宠物

孔雀鱼的由来及名字的演变

  孔雀体色绚烂多彩、体型优美自然,深受人们喜爱。孔雀鱼分布于部分热带地区的河川下游,其野生栖息地呈现多样化,主要栖息于淡水流域及湖沼。孔雀鱼繁殖能力很强,能耐受污染水域,有“百万鱼”的美称。那你直到孔雀鱼的来历及名字的由来吗?

孔雀鱼的由来及名字的演变

孔雀鱼

  1861年,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来自巴巴多斯(Barbados)的孔雀鱼标本,由于他没看到Peters曾经做过的描述,而误认为自己发现了新的鱼种。Senior Filippi也发现这种鱼看上去和花鳉(Poecilia)属的鱼十分相似,于是将它称作Lebistes poeciloides。

  几乎是与此同时,1866年,英国生物物种收藏家、传教士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1836-1916)从特立尼达(Trinidad)向伦敦博物馆寄运了一些孔雀鱼的标本,经大英博物馆的Albert Gunther博士鉴定此标本为新的物种,将它们命名为Giradinus guppyi。有趣的是,A。 Günther并没有承认先前Peters的命名,因为Peters只是给出了雌鱼的生物学描述。为表彰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的功劳,遂以Guppy作为该鱼的英文俗名。由此,孔雀鱼的名字便在欧洲大陆流传开了。

  在柏林博物馆,当年Gollmer先生寄去的孔雀鱼只有雌鱼被命名为Poecilia reticulata,而同时装有雄鱼的两个标本瓶则最终贴上了Giradinus guppyi的标签。很明显,这些标签是在1866年以后被人贴上的。世人一直无法了解Peters迟迟不对雄孔雀鱼进行生物描述的确切原因。众所周知,Gollmer先生是将孔雀鱼的雄鱼和雌鱼装在同一个瓶罐中运回德国的。按一般推理,由于Gollmer先生并不是鱼类专家,当他捕获这种鱼时,他理应注意到雌雄鱼的明显的体色差异而很容易误认为它们是不同种类的鱼,进而会用不同的瓶子分装雌雄鱼。可Gollmer先生的做法却刚好相反。且不说孔雀鱼的雄鱼和雌鱼被装在同一个瓶罐中这一事实,以Peters这位受过鱼类学高等科班教育的生物学家,也肯定应该知道花鳉(Poecilia)科鱼的同种异态性,因为早在1848年,Heckel就已经对绿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雌雄异态性进行过生物学上的描述。Gollmer先生在运输瓶上的标签、Gollmer先生与柏林方面的缺乏沟通以及Peters根本就不知道雄鱼也属于卵胎生鳉鱼的推测可能都使得这个本来就很容易混淆出错的鉴别工作变得越发错综复杂。至于孔雀鱼是卵胎生鳉鱼这一事实,直到后来水族爱好者们开始饲养此鱼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到1853年为止,英国、法国、德国和许多其它国家的动物园都兴建了水族馆,这些水族馆逐渐演变为动物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1853年到1859年的数年间,很多人都声称首次“发现”了孔雀鱼,众多稀奇古怪的由这些发现家们命名的孔雀鱼的名字也就随之而来。

  1908年,Siggelkow首次将活体孔雀鱼以Giradinus guppyi鱼的名义进口至德国。随后几年中,孔雀鱼及其俗名Guppy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了。

  到了1913年,当Regan开始将孔雀鱼的所属科修正为Poecilidae时,在柏林和伦敦的那些鱼标本也被确认为属于同一种鱼,并被重新命名为Lebistes reticulatus,并承认Peters的工作为第一次有效的生物学鉴定。

  1963年,Rosen和Bailey对孔雀鱼的分类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变更其种属名为Poecilia reticulata,他们也对Peters于1859年对该鱼的生物学描述的有效性再次给予了承认。

  不幸的是这个命名故事还没完。没隔多久,Poecilidae的名字再次受到重新核定,并“返古”般用回以前的Lebistes reticulatus,对于孔雀鱼,这一名字似乎更加贴近。但是谁又知道,孔雀鱼命名的命运就是那么扑朔迷离,一些其它国家的科学家们竟然鬼死神差地又将孔雀鱼重新命名为Poecilia Gollmer,据称此举是为了纪念Gollmer先生最初的贡献。

  不管怎样,网纹花鳉(Poecilia reticulata)这个最初的学名直到今天还在使用。Gollmer先生被公认是孔雀鱼的发现者,他生前恐怕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发现的这种美丽小鱼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居然会产生那么多形态各异的变种,而且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热带观赏鱼品种之一。

  孔雀鱼的名字来源是一段比较复杂并且很长的故事,不过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能更深入的了解孔雀鱼,最重要的还是饲养出健康漂亮的孔雀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