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短尾蝮习性,|短尾蝮品种

1 短尾蝮的生活习性

  短尾腹是我国南北分布比较广的一种剧毒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会在自身受到攻击后连续扑咬。由于短尾腹有剧毒,所以人工饲养的情况并不多见。

  短尾腹从平原到海拔1900米山地都有分布。活动于河边、草坡、林地或远离水源的荒地、石堆,捕食泥鳅、啮齿类、蟾蜍,卵胎生。北京仅仅分布于1000米以下的山谷平原。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

  由于短尾腹有剧毒,所以人工饲养短尾腹的情况并不多见,野生环境下的短尾腹主要以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蛇、鸟、鼠等为食。

  短尾腹主要分布在1000~300米区间的山林地带,溪水及环境阴湿谷地附近尤多,因短尾蝮需以蛙类及喜湿石龙子类为食。短尾腹消化食物快慢,受到温度和注入的毒液有关,25℃直接吞食泥鳅(泥鳅先经杀死)或老鼠需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

2 短尾蝮的产地

a

  中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广东(南澳)。中国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短尾蝮蛇毒中分离出突触前神经毒素,其致死因素可能主要为神经毒。亦有咬伤后可引起心肌损害、血红尿蛋白的报道。短尾蝮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在消灭鼠害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3] 蛇毒可入药,短尾蝮蛇毒中分离纯化纤溶酶原激活剂(GBV-PA)具有溶栓和防栓作用。食性很广,是广食性的蛇类,淡水鱼、蛙、蜥蜴、鸟、鼠类等均是蝮蛇喜爱的食物,该蛇也有食蛇习性。生殖方式为卵胎生,每年的5~6月为交配期,每胎产2~12条仔蛇,初产仔期长约14~17厘米左右。短尾蝮蛇属惰性蛇类,喜静不喜动,活动比较缓慢笨拙,捕食常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即选择舒适位置盘蜷不动,头在中间并稍稍抬起。由于身体有以假乱真的保护色而不易被xi奥动物发现,当有蛙、鼠或小鸟等食饵从其旁经过时,蝮蛇通过颊窝和舌头很远就能发现。一旦达到捕捉距离即突然弹出头部攻击,用毒牙迅速咬住猎物稍等片刻才松口。猎物被咬后即刻中毒,挣扎动作缓慢,蝮蛇跟随其后直到动物不能动时才慢慢吞食。

3 短尾蝮的饲养方法

a

  短尾蝮蛇的食性与栖息场地能提供的食物种类有关,很容易形成惯性食物。蝮蛇的食欲较强,且进食量很大,一条成年蝮蛇可连吞3~5只麻雀或小白鼠等。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消化的高峰多在进食后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与环境有直接关系。当温度达到25~28℃左右时,消化最快;低于15~18℃时,消化缓慢;低于10℃时,则不吃食物,给其强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来。在不太饥饿的情况下,一般不捕食;30℃以上进窝栖息不动,直至温度适宜方才出窝觅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蛇园内可饲养一些蝮蛇喜食的小动物,供其自由捕食。无论是长江流域的蝮蛇,还是产在东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欢捕食鱼类。饲养季节可每天傍晚将购来的淡水小杂鱼摊在木板上或地板砖上,放在蝮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及蛇窝附近,蛇嗅到鱼腥味即刻出窝觅食,有时会倾巢出动,场面非常壮观。大规模饲养蝮蛇时,根据蝮蛇对鱼腥味有较强的识别功能这一特性,可将动物的下脚料如猪肺等切成小块与碎鱼块混合搅匀后,大部分蝮蛇十分爱吃。但也有一少部分喜食活的动物,对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兴趣,这部分蛇可去饲料池捕获活得小鱼、泥鳅或蛙类。饲养中不提倡人工填喂。

4 短尾蝮的价格

a

  一般来说,毒蛇比无毒蛇要贵一些。仅供参考,多谢采纳。最便宜的蛇应该是中华水蛇,也就是俗称的泥蛇,一般都是作为眼镜蛇食物的,几块一斤; 最便宜的毒蛇我们这边应该是短尾蝮,几块一条。 最便宜的蟒蛇是缅甸蟒,幼体300左右.生活时,头背深棕色,枕部中央有一浅褐色桃形斑;眼后到颈部有一镶深棕色边的褐色纹,其上缘又镶白色纹;上唇缘和头腹面灰褐色。体背面浅褐色,正背面有两行深棕色近圆形大斑,彼此交错排列,圆斑中央色略淡。体腹面灰白色,密布棕黑色细点(液浸标本颜色变淡);尾尖棕黑色。短尾蝮属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在浙江地区。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高峰。即活动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两次。每日的活动高峰在寒冷的天气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下午2点。至于在温暖的春秋两季。每日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10点和晚上8点到次晨2点。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蟾蜍、蛇、鸟、鼠类均能吃食。幼蛇吃泽蛙、蚯蚓、蜈蚣、蚁卵及某些昆虫。因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其食物组成亦较多样。

5 短尾蝮的简介

a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短尾蝮体较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短尾蝮体较短粗,全长455(391+64)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鼻间鳞内缘较长,外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呈逗点状;鼻鳞较大,分为前后两片;鼻孔圆形,位于较大的前鼻鳞后半部,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相接,其间无小鳞。上颊鳞1枚,近方形。瞳孔椭圆形;眶前鳞2枚,眶后鳞2(3)枚,下枚眶后鳞呈新月形,弯至眼后下方;颞鳞(2+3)枚;上唇鳞7枚,2—1—4式,第二枚最小且不入颊窝,第三枚最大且入眶,第四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眶下鳞相接;下唇鳞11枚,左、右第一枚在颏鳞之后相接,前三枚与前颏片相接。背鳞除体中段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21—21—17行:腹鳞135枚:肛鳞完整;尾短,尾下鳞双行,4l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