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兰州哪有狗狗赠送

兰州哪有狗狗赠送,只有宠物店才有,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狗狗,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活动。这位网友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一只流浪狗,看起来非常可怜,于是是就决定收养它。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只狗狗竟然是一只萨摩耶,这让网友有点接受不了。因为萨摩耶长得实在是太漂亮了,而且性格也很温顺人都喜欢养萨摩耶。但是这只萨摩耶却不是这样的,它看起来有点凶,脾气也很大,经常会咬人。

市民可通过掌上兰州、本报热线96555及邮箱lzcb1997@163.com等发表看法

武小东和他收留的流浪狗。

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是严禁居民遛狗的。然而,在黄河风情线北侧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一个由爱心人士搭建的“爱心狗屋”却驻扎在此,20多只流浪狗在公园内和风情线上自由地玩耍嬉戏。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月4日,市民柴女士向本报新闻热线96555反映并提出质疑:风情线上是该禁止流浪狗呢?还是允许它们在公园撒欢时近距离地接受市民的关爱?那么,奥林匹克公园里的“爱心狗屋”到底该禁止还是保留?市民可通过本报热线96555、本报官方APP:掌上兰州、官方微博:@兰州晨报、官方微信:LZCB96555,以及本报邮箱lzcb1997@163.com发表意见和建议。

绿化公园与狗结缘

位于兰州北滨河路奥林匹克公园内的“爱心狗屋”是由武小东领头搭建的。一年前,他还是一家绿化公司的工人。因公司承接了奥林匹克公园的绿化工程,他来到了这里施工。当他看到公园内有很多流浪狗没人照料,便在工地内收留了它们。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他为小狗狗们搭建了简易的“家”。从此,奥林匹克公园就有了个流浪狗的栖息地——“爱心狗屋”。

12月4日,记者来到现场采访时,武小东说,绿化工程结束后,公司领导要求他随队到别处施工,但他心中已经有了牵挂:他走了,这些流浪狗可咋办?是走,还是留下来照顾流浪狗?他曾经一度纠结不已,最后,武小东毅然辞掉了工作留在公园内照顾流浪狗。“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抛弃他们,于心何忍?”武小东说。

义务照顾免费领养

在“爱心狗屋”前的一棵小树上,挂着一纸简介,武小东在上面给“爱心狗屋”做了介绍和定位:“兰州流浪小狗爱心狗屋已成为救助流浪狗和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献爱心的知名平台。定位救助(出生)3个月以下,失去了‘爸爸’、‘妈妈’,没有生存能力的流浪小狗,从去年6月份创立以来,已救助并成功领养960余只小狗……‘爱心狗屋’的狗狗领养是无偿的……”

武小东说,12月3日,就有一只金毛狮王被人无偿领养。这些小狗的食物除了他自己掏钱购买外,还有爱心人士的捐赠。兰州财经大学的苏谦老师为“爱心狗屋”赠送了木房子。

“爱心狗屋”是去是留

尽管武小东对他的“爱心狗屋”爱惜有加,但在黄河风情线上是否允许“爱心狗屋”存在,还是在市民中引起了一番争论,赞成和反对的都有。

持反对意见的市民柴女士说,兰州市城管委员会出台措施,严禁居民在黄河风情线上遛狗,对不遵守规定的,要给予罚款等强制措施,但为何还允许建流浪狗屋呢?市民陈先生说,流浪狗身上可能带有传染病菌,而且到处拉屎撒尿,对公园风景和风情线造成破坏,就不该在公园里建狗屋。

持赞成意见的市民刘先生说,对无人收养的流浪狗不能放任自流,到处危害人和环境,应该采取办法管理和保护。“爱心狗屋”实际上是将可能有危害的狗集中看管起来,为市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他赞成建“爱心狗屋”。向爱心狗屋捐助木屋的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老师苏谦说,没有法律规定,黄河边只能有花花草草而不能有小动物。在公园内有狗等小动物,能体现出一个地方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武小东将流浪狗收容起来,本身就是替很多有这种想法却没精力去做的人做了一件善事,非常了不起。因此,不仅不该反对,而且应该大力支持。对公园内的“爱心狗屋”,只要将其建筑融入公园风景中,使它成为公园一景就可以了,没必要取缔、搬迁它。

对于市民的反对意见,武小东说,他并不是在公园养狗,而是在义务收留流浪狗,且免费领养。他曾考虑过将“爱心狗屋”搬到距居民区较远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地方,但搬到那儿后,这些流浪狗的生存就出现了问题:没人前去喂食,没人关注。而在公园里,游客可一边游玩,一边给可爱的狗狗喂食,或者提供其他帮助。只要管理好狗,不要让狗在人行道上乱拉乱尿,就不会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为了不让狗屋影响公园美景,他在狗屋周围拉起了隔离网。他还打算,以后,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会将狗屋建成卡通造型,与公园景色融为一体。

黄河风情线管理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称,作为城管执法部门,坚决执行不允许市民在黄河风情线遛狗的规定,但对于没人管的流浪狗,在政府有关部门尚无办法解决以前,还是要支持爱心人士收容它们,这样既减轻了城管在风情线上管狗的压力,又减少了流浪狗对社会的危害,是善举。至于武小东在公园内建爱心狗屋,地点跟有关规定相抵触,值得商榷。但只要有合适的地方,城管执法部门将动员该“爱心狗屋”搬迁。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张继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