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甘肃喜欢养蛇吗|甘肃有那些蛇

1. 甘肃有那些蛇

赤链蛇,别名和地方名:火赤链、红四十八节、红长虫、红斑蛇、红花子、燥地火链、红百节蛇、血三更、链子蛇。

在国内分布很广。国内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国外见于朝鲜、日本(其中Dinodon rufozonatus walli是日本特有品种)。

其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在村民住院内常有发现。

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属夜行性蛇类,多在傍晚出没,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

以蛙类、蜥蝎及鱼类为食。性凶暴,但无毒。

2. 甘肃常见的蛇

甘肃的麻蛇是眼镜蛇类

3. 甘肃有哪些蛇

甘肃省有32种蛇,其中毒蛇10种,无毒蛇22种。这些蛇是:东方沙蟒,青脊蛇,黑脊蛇,锈链腹链蛇,黄脊游蛇,翠青蛇,赤练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 锦蛇,白条锦蛇,玉斑锦蛇,紫灰锦蛇,黒眉锦蛇,黑背白环蛇,横纹小头蛇,平鳞钝头蛇,福建颈斑蛇,花条蛇,颈槽蛇,大陆虎斑颈槽蛇,米易黑头剑蛇,华游 蛇,乌梢蛇,丽纹蛇,白头蝰,中介蝮,高原蝮,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竹叶青。 其中毒性强的有:白头蝰,中介蝮,高原蝮,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竹叶青。

4. 甘肃地区有什么蛇

甘肃省有多种蛇,其中毒蛇10种,无毒蛇22种。这些蛇是:东方沙蟒,青脊蛇,黑脊蛇,锈链腹链蛇,黄脊游蛇,翠青蛇,赤练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玉斑锦蛇,紫灰锦蛇,黒眉锦蛇,黑背白环蛇,横纹小头蛇,平鳞钝头蛇,福建颈斑蛇,花条蛇,颈槽蛇,大陆虎斑颈槽蛇,米易黑头剑蛇,华游蛇,乌梢蛇,丽纹蛇,白头蝰,中介蝮,高原蝮,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竹叶青。

5. 甘肃哪里蛇多

  甘肃省适合金蝉养殖,金蝉在土中完成若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若虫于5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从土中钻出来,并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蜕皮羽化为成虫。

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上旬为末期。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交尾产卵,6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底至8月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末期。成虫的终见期为11月上旬。即成虫的产卵期可以持续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养殖准备   饲料供应   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汁液较多的健康树种,如杨、榆、柳、桐树或果园中的各种果树。此外,还要间作一些根茎类植物,如土豆、甘薯、山药等。  环境条件   蚱蝉“殖种”深度以30~50厘米为宜,要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不能过于干燥,也不能含水量过高或存在积水现象,保证寄主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幼嫩发达多汁。冬季应在殖种区域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秸等,以保持地温。  防疫准备   出土后的若虫(知了龟)以及羽化后的成虫天敌较多,如癞蛤蟆、蛇、鼠类、刺猬、野猫、麻雀和螳螂等都喜食若虫(知了龟),白僵菌、绿僵菌和虫生藻菌(蝉花)等微生物也寄生危害。另外,水灾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对若虫(知了龟)或蝉的危害也较大,养殖时应加以注意和保护。  最重要的季节是树上卵期、“蝉蚁”发生期、老熟若虫出土期。树上卵期和蝉蚁发生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和红色小花蝽,处理措施是利用强氨精100倍液浸洗具卵枝或DDVP、强氯精等进行土壤处理。  繁育技术   构建成虫及若虫生产设施,除自然采获蝉卵外,可以建立纱网大棚,提供金蝉成虫产卵空间。可以利用废弃果园中的果树,重新栽植果树实生苗,周围利用水泥柱或竹棒架设成围栏,中间再拉设铁丝等,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即可。羽化或采集的成虫在其中交配产卵,以后可以根据需要留取成虫数量,不必再从野外采集种源。  养殖过程   蚱蝉的成功饲养,应该掌握种源获取、寄主植物选择、饲养地选择、防护措施配置等要点:   获取种源   初级种源的获取可以在田间自然采集,卵、若虫、成虫均可作为种源采集。7~9月份可以采集各个虫态;8~9月份是采集若虫的最佳季节;9月份是采集蝉卵树枝的最佳时间,全年均可采集。卵的采集可以选择树密蝉多的理想场所,用果枝剪或顶端带钩的长杆,把树上被蚱蝉产卵致死的1~2年生细干枯条轻巧取下,凡是一侧呈扁平干枯且表面不完整、皮下木质部镶嵌有大量乳白色长椭圆形卵的即是蝉卵,剪除产卵窝上部多余的无卵枯梢、在产卵窝痕下部留出10~15厘米无卵枝条部分,将50条左右捆成一小捆,放入塑料袋中待用。捕获若虫,以自然成熟的老熟若虫为对象,若虫的采集可以在傍晚7~12时在树体主干基部用手电照射捕捉;采集后放入纱笼中羽化产卵。产卵纱笼内栽灌木状寄主,以各种实生果树为主。抓获树上成蝉的方法很多,如在夜晚采用火堆诱集。为了保证成蝉不受损伤,可以利用小麦面筋粘获,方法是将和好的面团多次用水冲洗,去除淀粉,留下纯面筋,存放于宽大的荷叶、杨树叶内,粘于竹竿顶端,于清晨或白天粘捕成虫。  应当以产卵枝条的采集作为获取种源的主要途径。    殖种   殖种对象为初孵若虫以及接近孵化的卵。将直接从野外或在种源场地采集的具卵枝条,集中于室内促进孵化。孵化方法:在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的塑料盒中,底部铺撒5~10厘米厚的细干沙,将卵枝成捆竖放或横放于其上,不断用小喷雾器喷洒雾水,保持具卵枝条周围空气的高湿度,使多余的水珠吸附于底部细沙中。中间应不断抽查卵的孵化情况,发现有若虫活动时,即可将枝条连同细沙殖放于养殖场所。    在饲养场所的寄主植物树下地面远离树干基部1米左右,挖掘深约30~50厘米有规律的窄沟,如环、方、三角、平行或辐射等形状,目的是为了以后的挖掘和捕收。“殖种”后盖土压实,做好时间、数量、“殖种”沟形及深度等的记录。    蚱蝉从卵期开始到生长发育为居熟的若虫(知了龟),需要在地下生长三个冬夏(实际为2年):第一年从6月份开始生长,当年生长体重只有1克左右,全身及眼睛均为乳白色;第二年体重发育到3克左右,全身色素加深,眼睛呈粉红色;第三年若虫(知了龟)发育成熟,体重4.5~5克,每千克平均210只,此时身体颜色为褐色,眼睛呈黑灰色。根据体重大小、体色深浅和眼睛颜色变化,可以准确判断若虫生长发育所处的时间年龄段。  采收加工   每年6月中下旬(夏至前后)开始到8月初(立秋前后),是田间采收的最佳季节,其中以7月初或雨后的天气最为集中。若虫(知了龟)在湿软的地下用锯齿般的一对前足掘土出洞,爬出地面后即在地面上作短期运动,然后攀援树干或棚架上准备蜕壳,第二天早晨4~6时羽化为成蝉,可利用手电筒照明,夜晚在树下地面和树干上觅捉,或清晨在树上抓获羽化的嫩成蝉。  人工饲养的若虫(知了龟)收获,应在收获成熟季节依据市场价格及时从地下挖掘或让其自由出土抓获。  在生产季节,将采获的鲜活若虫用清水洗去泥沙,每100克一盒,并注水把盒内的若虫(知了龟)淹没,放在冰箱中冷冻保存。重新清洗后即可加工利用。若虫(知了龟)存放的方法,有长期存放如冷冻或腌制,有短期存放如加水淹放、稀盐水浸洗或出土后自然存放等。

6. 甘肃一带什么蛇最多

红沙蟒,白头缅蝰,短尾蝮、中介蝮、高原蝮,山烙铁头蛇,菜花原矛头蝮、原矛头蝮,福建竹叶青蛇,青脊蛇,黑脊蛇,锈链腹链蛇、棕黑腹链蛇,绞花林蛇,黄脊游蛇,翠青蛇,赤链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玉斑丽蛇,紫灰山隐蛇,黑眉曙蛇,双全白环蛇、黑背白链蛇,横纹小头蛇,平鳞钝头蛇,福建颈斑蛇,花条蛇,大眼斜鳞蛇,颈槽蛇、虎斑颈槽蛇,黑头剑蛇,乌华游蛇,乌梢蛇,中华珊瑚蛇。

7. 甘肃有多少种蛇

蛇的分类:我国所产的蛇类隶属于7个科,即盲蛇科、蟒科、闪鱗蛇科、 游蛇科、眼镜蛇科、海蛇科和蝰科。其中,前面3个科和游蛇科中 的大多数种类都是无毒蛇,游蛇科中的少数种类和后面的3个科都是毒蛇。

(1)肓蛇科本科都是一些小型或极小型的蛇类,它们行穴居 生活或隐匿型,外表形似蠕虫。其体形呈圆柱形,尾巴短,通身覆 盖有大小相似的鱗片。它们的眼睛隐于鳞片之下,仅呈一个黑点。 上颌骨上有少数牙齿。本科都是无毒蛇,若不是身体密布鱗片,很 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某种大蚯蚓。

本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地域,我国出产的盲蛇共3种, 广泛分布于华南各省(区)。

(2)蟒科本科是蛇类“家族”中长势最快、最大的种类。我 国所产蟒蛇的长度有的超过7米;也有较小的种类如红沙蟒,其长 度仅为0.5 ~ 0.6米。本科也都是无毒蛇。.

本科是较为原始的低等蛇类,其肛孔两侧尚有呈爪状的后肢残 余,雄性的后肢残余较为明显,多被人们误以为是它的脚,故有的 地方将其称为“脚蛇”。我国出产的蟒蛇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 西及云南,其体型巨大,堪称蛇族中的“巨无霸”,多呈树柄生活或 穴居生活;红沙蟒则分布于宁夏、甘肃及新疆,体型较小,多呈穴, 居柄息。

 

蛇的分类

(3) 闪鱗蛇科本科也是较为原始的穴居蛇类,在我国广东省 及云南省南部均有分布,本科都是无毒蛇。

1964年有关部门在海南省采集蛇类标本时,获得了两条闪鳞蛇 标本,它们在许多方面与原来的闪鱗蛇都有显著的区别,故定名为 “海南闪鱗蛇”。因此,本科在我国目前已知有2种,其中新种“海 南闪鳞蛇”,仅发现于我国海南省。

(4) 游蛇科本科是蛇类中名副其实的“大家族”,有一半以 上蛇的种类都属于本科,广泛分布于国内各地。游蛇科在我国出产 的有100余种,如各种游蛇和各种锦蛇,其代表品种有赤链蛇、乌 梢蛇、中国水蛇和铅色水蛇。本科中也有无毒蛇和具后沟牙的微毒

蛇类。

本科大部分的蛇类具有后沟牙,呈微毒,多分布于南方各省(区)。

(5) 眼镜蛇科本科中蛇的上颌骨前端均有较长的沟牙,我国 出产的有8种,都是毒蛇,其中许多是剧毒蛇类。

(6) 海蛇科本科早已适应了长期的海水生活,尾巴呈侧扁形 状,绝大部分海蛇种类的鼻孔开于吻背,卵胎生,以多种鱼类为食。 我国出产的有15种。本科均是前沟牙类的毒蛇。

(7) 蝰科本科中蛇的上颈骨极短,仅生长着较长的管牙。我 国出产的有10种。本科都是毒蛇。

8. 甘肃境内的蛇种类

1、五步蛇

五步蛇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 米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2、白眉蝮蛇

白眉蝮蛇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北京、 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是一种小型毒蛇,一般不主动攻击人。

3、翠青蛇

翠青蛇分布于中国、越南及老挝。其在中国非常普遍,出现在河北及甘肃以北的整个东部地区,包括海南、香港和台湾等。越南境内分布于老街、高平、永福、河西、广平。在老挝北部也有分布。

4、黑背白环蛇

黑背白环蛇为游蛇科白环蛇属的爬行动物。颊鳞和鼻间鳞不邻接;眶前鳞不与额鳞邻接;全身有黑白相间环纹,在躯干部有20-46条,在尾部有11-22条,仅在尾部的环纹围绕周身。黑背白环蛇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

5、斜鳞蛇

斜鳞蛇为游蛇科斜鳞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气扁蛇、臭蛇、中华斜鳞蛇、大斜鳞蛇、草上飞。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

常栖息于高原山区以及山溪边、路边、菜园地、石堆上。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2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大吉岭附近。

9. 甘肃有哪些毒蛇

在贵州有竹叶青、原矛头蝮、尖吻蝮、银环蛇、眼镜蛇等毒蛇。

1、竹叶青蛇 头大,三角形;颈细;尾较短,有缠绕性;上颌骨具中空管牙,有颊窝,带有毒腺。雄性最大全长77厘米,平均全长为尾长的5.1倍,雌性最大全长98.1厘米,平均全长为尾长的5.5倍。 生活于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岩石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2、原矛头蝮 头部典型的长三角形,颈部细小,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体形细长,尾纤细,有缠绕性,善于攀爬上树。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体重50—250g。 原矛头蝮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会进入室内。

3、尖吻蝮 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端由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 尖吻蝮主要栖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也能进入人房。冬季多在树根形成的天然洞或旧鼠洞中越冬。

4、银环蛇 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

5、眼镜蛇 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 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 、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常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住宅附近也常见出现。该蛇食性很广,既吃蛇类、鱼类、蛙类,也食鸟类、蛋类、蝴蝎等。属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觅食。 来源:-竹叶青蛇 来源:-原矛头蝮 来源:-尖吻蝮 来源:-银环蛇 来源:-眼镜蛇 (生物)

10. 甘肃最大的蛇有多大

也是腹蛇的一种。黑眉蝮蛇,俗称土灰蛇,在青岛地区它“臭名昭著”,近年来青岛被毒蛇咬伤的人畜的“元凶:基本上都是这种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