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皖北可以养什么蛇|皖南有什么蛇

1. 皖南有什么蛇

吉林没有。五步蛇又称百步蛇、尖吻蝮、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五步蛇喜热,气温20—30℃时,活动最频繁,气温高达35—38℃时,多向水边集中。因此五步蛇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因为吉林无五步蛇。

2. 安徽地区有什么蛇

竹叶青蛇、土斑蛇在蚌埠

安徽:水蛇、白唇竹叶青、白眉腹蛇、灰蓝扁尾海蛇

、尖吻蝮〔五步蛇)、金环蛇、眼镜王蛇、原矛头蝮

上可以搜到的。

3. 安徽有的蛇

安徽有毒的蛇,头是黑红的,应该是红赤练

4. 皖北有没有毒蛇

土脚蛇,蝮蛇一种,爬行纲,蝰科。另称土虺蛇、七寸子、灰链鞭、土蛇。是我国平原地带均有分布的一种的小型毒蛇。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东部沿海各省,北达辽宁南部及陕西南部。

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篷丛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土脚蛇、土虺蛇、土蛇

别名

七寸子

灰链鞭

动物界

名称解释

土脚蛇,又名土虺蛇、土蛇。常见土蛇一种,小型蝰蛇,小型蝮蛇。

另称:土公蛇、土屁股、草上飞、七寸子、土公公、灰链鞭、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白花七步倒(江苏)、土蛇等。

土脚蛇俗称极多,在各地均有不同叫法,通常指短尾蝮, 也指黑眉蝮蛇,或中国灰蝮蛇。另部分中介蝮蛇也在其内,如陕西、山西地区。该蛇通有特征:头略呈三角形,背呈褐色、暗褐色(背色在灰褐色至暗褐色之内,部分呈灰红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呈规则性豹花斑纹,全长约60-70厘米,主要为褐色花斑蛇。

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短尾蝮多分布于我国平原地带,中介蝮分布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部高原区域,黑眉蝮蛇分布于山东、辽宁等东北区域。

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篷丛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有毒,多数为重度毒性,能引起浮肿及剧烈炎症,时间稍长可致。少数为剧毒,救治不及时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如:黑眉蝮蛇、中介蝮蛇、及部分短尾蝮。

繁殖

为卵胎生。胚胎是在雌蛇的体内发育成长的,小蛇出生之后就能够独立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殖方式能够使小蛇得到最好的保护,所以成活率非常高。每年的5~9月是土脚蛇的繁殖期,每一条雌性蛇可以产下2~8条小蛇。刚出生的小蛇体长在14~19厘米,体重为21~32克。小蛇在进入冬眠之前会脱皮1~2次。

5. 皖北有什么蛇

      炸雷子的喝酒风格从皖北兴起,大碗喝酒,盛行于怀远、阜阳、亳州一带的喝法“走杯”,十分有趣。

     主客做定,主人先斟满一杯,双手端给客人,是为走杯。只要客人接下这第一杯酒,桌上所有陪客者均会立刻各送上一杯,是为随杯。

客人望着眼前白花花的一片酒杯,不喝,将被视为对东道主的极大不敬,喝吧,不胜酒力,担心当场出丑。在一片热情劝酒声中,客人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这种既热情又粗野的近似于鸿门宴的喝法,确实使纯朴含蓄的滁州难以接受。

又比如,最近风行于萧县一带“推一圈”的喝法,像蛇的信子,向滁州酒桌伸一伸就缩了回去,再次证明滁州酒文化阵地的固不可破。

所谓“推一圈”就是酒近尾声,能者自告奋勇地先喝半杯茶,然后按顺序每人倒半杯,但不超过自己的标准。这种喝法,逐渐盛行起来。

6. 皖南有哪些毒蛇

安徽南部。

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7. 皖南地区有哪些蛇图片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简称,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靠江苏,南接皖南,西连河南,北望山东。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淮北平原,处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主要的通道是欧亚大陆桥,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带一路经过地区。

有短尾腹、岩栖蝮、蛇岛蝮、乌苏里蝮;东亚腹链蛇,黄脊游蛇,赤链蛇,赤峰锦蛇、团花锦蛇、白条锦蛇、棕黑锦蛇,玉斑丽蛇,红纹滞卵蛇,黑眉曙蛇,虎斑颈槽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环海蛇,海蝰。

8. 皖南常见蛇类

我国主要毒蛇分类:

神经性毒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铁头、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龙)、竹叶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眼镜蛇、眼睛王蛇(俗名过山峰)、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为剧烈,被咬伤后应紧急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否则极少能够存活。

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毒性最大、也最为常见的毒蛇种类。以皖南山区、武夷山、雪峰山、南岭、十万大山、云开大山等地密度最高。

金环蛇Bungarusfasciatus

金环蛇

[学名]Bungarusfasciatus

[分类地位]蛇目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全长12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卵径45~54mm×20~24mm。

[估计数量]野外已极稀少。

眼镜王蛇Bungarusmulticinctus

眼镜王蛇

[学名]Ophiophagushannah

[分类地位]蛇目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

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

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mm×33.2mm。亲蛇有护卵习性。

[估计数量]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

圆斑蝰Viperarusselii

圆斑蝰

[学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白眉蝮Gloydiusblomhoffisiniticus

白眉蝮

[学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龟壳花蛇)

[学名]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呈三角形,颈细,吻较窄,头顶具有细鳞,并有倒V形褐色纹斑.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班纹.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由于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甘肃、贵州;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镜蛇Najaatra

舟山眼镜蛇

[学名]Najaatra

[形态特征]全长1000~20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mm×26~31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mm。

[估计数量]无研究资料。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

银环蛇

[学名]Bungarusmulticinctu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m.multicinctusBlyth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m.wanghaotingi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生活习性]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6月产卵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mm×16.5mm~52mm×19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mm。

[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海南与香港。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灰蓝刻扁尾海蛇Laticaudacolubrina

灰蓝刻扁尾海蛇

[学名]Hydrophiscyanocinctus

[分类地位]蛇目海蛇科

[形态特征]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albolabris

白唇竹叶青

[学名]Trimeresurusstejnegeri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再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属管牙类.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毫克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7--8月产仔,每次产7--8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

[分布]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国外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地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

尖吻蝮(五步蛇)

[学名]Agkistrodonacutus

[形态特征]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on$2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mm,雌性1238+165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on$2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on$2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估计数量]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9. 皖南常见的蛇

一、凤仙花

凤仙花是很常见的植物,在农村人们会利用它的花朵来染指甲,因此它也叫指甲花。凤仙花的根茎叶和花朵中,含有硫磺成分,这也是蛇比较害怕的气味,所以养殖凤仙花可以防蛇。尤其是在开花的时候,花香浓郁,防蛇效果更佳。

凤仙花

二、野决明

野决明防蛇效果极好,因此它还叫做蛇灭。野决明属于草灌木,是一年生的豆科植物,长势好,一般可以生长到2m以上。该植物有着很强的气味,人们会感到芳香清爽,但蛇闻到就会害怕,因此在农村人们会将其种植到院子里来防蛇。在夏天的时候,也可以把枝叶和花朵摘下来放到窗边,也能防止蛇的进入。

三、万寿菊

万寿菊的花朵鲜艳,开花时间长,不但能防蛇,还能进行观赏。万寿菊的原产地为非洲,在非洲当地人们会将其悬挂到屋内,由于它能散发香味,所以可以驱虫,种植到院子中的话,可以防止蛇虫。

万寿菊

四、土荆芥

土荆芥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在50-80cm之间,它是含有毒性的,它的气味很浓烈,当蛇触碰之后,它的身体上就会粘上很刺激的臭味,而且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去除的,所以蛇看到后就会远离。

五、十大功劳

十大功劳的叫法有很多,也叫做狭叶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功劳、黄天竹、土黄柏、八角刺、猫儿刺、土黄连、刺黄柏、刺黄芩、猫儿头(皖南俗称,猫刺叶)。它是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可作为药材,也可盆栽养护。它的防蛇效果很不错,在某些地区,人们为了防止被蛇咬,会在去田地里时将其放到地上,从而起到防蛇的效果。

10. 皖南有什么蛇种类

1. 银环蛇,是我国最毒的蛇,也是世界第4毒的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分布于长江以南江西、浙江、安徽、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栖息于平原、丘陵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属国家保护动物。

2. 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雨伞柄、或佛蛇。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金环蛇夜晚活动,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海南,福建,江西,云南,湖北都有其踪迹。

3. 眼镜蛇,别名饭匙倩、蝙蝠蛇、胀颈蛇、扇头风、扁头风等,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有剧毒,白天活动,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可能湖南省永州最多。

4. 短尾蝮蛇,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土鸡婆, 一种浅褐色到红褐色的毒蛇,活动于河边、草坡、林地或远离水源的荒地、石堆,昼夜活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剧毒。

5. 竹叶青,别名青竹蛇、青竹彪、刁竹青、焦尾巴、赤尾青竹丝头大,三角形;颈细;尾较短,有缠绕性,善于伪装,与竹叶色相近,生活于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分布于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湘西、台湾等地。

6.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毒性极强,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等地。

7. 尖吻蝮,别名百步蛇、百花蛇、中华蝮、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等,有剧毒,分布地区有安徽、重庆、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广东及台湾省。

8.蝰蛇,又称百步蛇,金钱斑,圆斑蝰,黑斑蝰蛇,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有剧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