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宋代画鱼的画家|清代画鱼名家

1. 宋代画鱼的画家

自生江海涯,小大形拳曲。宫帘织以须,水母凭为目。贵将蔽其私,贱用资不足。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梅尧臣【宋代】《虾》

1. 自生江海涯,小大形拳曲。宫帘织以须,水母凭为目。贵将蔽其私,贱用资不足。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梅尧臣【宋代】《虾》

2. 双箝鼓繁须,当顶抽长矛。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 ——【唐】唐彦谦《索虾》

3.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宋】苏轼《画鱼歌》

4.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宋】苏轼《连江雨涨》

5. 跳跃灵于蟹,峥嵘势若龙;生前无滴血,死后一身红。 ——熊鉴《咏虾》

6. 嘉鱼荐宗庙,灵龟贡邦家。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蠢蠢水族中,无用者虾蟆。形秽肌肉腥,出没于泥沙。六月七月交,时雨正滂沱。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岂惟玉池上,污君清泠波。可独瑶瑟前,乱君鹿鸣歌。常恐飞上天,跳跃随姮娥。往往蚀明月,遣君无奈何。——《虾蟆》【唐】白居易

7.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疱。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答柳柳州食虾蟆》【唐】韩愈

8. 姑孰多紫虾,独有湖阳优。出产在四时,极美宜于秋。双箝鼓繁须,当顶抽长矛。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所以供盘餐,罗列同珍羞。蒜友日相亲,瓜朋时与俦。既名钓诗钓,又作钩诗钩。于时同相访,数日承款留。厌饮多美味,独此心相投。别来岁云久,驰想空悠悠。衔杯动遐思,啰口涎空流。封缄托双鲤,于焉来远求。慷慨胡隐君,果肯分惠否?——《索虾》【唐】唐彦谦

9. 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咏虾蟆》【唐】蒋贻恭

10. 睅目知谁瞋,皤腹空自胀。慎勿困蜈蚣,饥蛇不汝放。——《虾蟆》【唐】苏轼

11.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采桑子》【唐】李煜

12. 莓苔翳清池,虾蟆蚀明月。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尝歇。愿垂拂拭恩,为君鉴玄发。——《古镜》【唐】沈佺期

2. 清代画鱼名家

洞庭湖诗句

——唐·唐彦谦《索虾》

虎落平崖受犬欺,龙游浅滩遭虾欺.

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

——【清代】 祁珊洲

鳞光一片来,信是真龙种,齐璜有后,薪火可传也。”

——著名书画家范曾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宋】苏轼《画鱼歌》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宋】苏轼《连江雨涨》

河虾自有成龙志,苦练江湖不记年。

今日舞须腾四海,为迎奥运作宣传。

青虾曾似细商量,结队成群出小塘。

腾跃清泉萱纸上,好期善价挂中堂。

一弯新月落桥边,惊煞群虾未敢前。

恐是钓钩凭晚下,人间骗局令心悬

3. 宋代画鱼的画家有哪些

《落花游鱼图》是北宋刘寀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美国圣路易美术馆。

此图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画法全用渲染,间或用没骨法,不见钩勒,活泼生动。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仿效。

4. 明代画鱼画家

描了一幅打鱼人身影隐没在绿色水面、一对鲟鳇鱼突然从桃花花瓣中跃上而出的早春图。

5. 宋代画鱼的画家有谁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  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板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实际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十人,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  “珠山八友”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从而诞生了浓艳俏丽的新粉彩。这些作于瓷板上的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王琦的画风潇洒豪放,王大凡的画风形神兼备,汪野亭的青绿山水自成一派,徐仲南的竹,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的花鸟,现在看来仍然生机勃勃,尤其是邓碧珊的游鱼,似乎到今天也无出其后者。  “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专家鉴定经验和自身体会结合,总结出了以下的鉴别要领:  一、从作画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别。  “珠山八友”都是绘瓷名家,对用于创作的瓷器都严格的选择,他们所用的瓷器胎质细腻,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匀,不见疵点,看到胎质粗松,烧制变形,厚薄不匀,翘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为赝品。  二、从题款的字迹上辨别,“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书画俱佳的精湛之作,虽各人风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纯熟流畅,挥洒自如,那些字体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谨的,绝不会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时也出现简化字,但几率很小,若看到建国后的简化字,正好露出了马脚。  三、从瓷器绘画的品相辨认:民国迄今不到百年,“珠山八友”作画的瓷器又经反复选择,所以画面一般还保持着光泽亮丽、图文清晰的特征。若见题款文字磨损,画面脱彩,模糊不清,多是作旧骗人。  四、从落款的干支纪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龄差距较大,必须对每个人的生卒详细了解,有的作伪者不了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时任意选择一个干支年款凑数。若发现“珠山八友”卒后年款,必是伪作。  五、从绘画的风格辨认:“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细,山水秀逸,人物传神,花鸟富有生气。伪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气十足,没有一点大家风范。对少数摹仿极精的作品,要仔细观察,必会发现拘谨死板的痕迹,与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风格相形见绌。  要掌握这些鉴定要领,关键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画的风格和一生的风格变化,同时要了解他们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从要领上去鉴别,而是去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纹,看瓷面是否老气,看框架配件等等,这样鉴定必将误入歧途。必须知道,这些都不是鉴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标准,板背筋麻纹是烧制瓷板的工艺问题,有筋无筋,有纹无纹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于框架配件纯属人为可变之物,与鉴定毫不相干。  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艺术在继承粉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图在瓷艺与画艺上有所突破,以王琦为首的这批瓷画家是一个创立了“新粉彩”瓷艺的画派。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图》上题诗云:“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鲜明地表白了他们结社志在求变创新的宗旨。  珠山八友成员不断改进彩绘工艺,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如邓碧珊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以肖像画的细腻画鱼藻。王琦人物画在乾隆粉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早年画瓷像的技艺,又吸收西洋画法,人物头部刻画细腻,明暗光影富有变化,被后世俗称为“西画头子”。汪野亭熟练掌握粉彩颜料中的绿色、蓝色,并在运用这些颜色方面独具匠心。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画意更浓。程意亭的花鸟设色,既有文人画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笔重彩的艳丽,其填色工艺达到运用自如、驾轻就熟的程度。刘雨岑创立了“水点桃花”画法,用含有色料的水笔,依次点染在相应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还写道:“记得过去,我在瓷上表现桃花时,由于对料性掌握得不够,以玻璃白掺染洋红点出桃花,烧后成色发乌,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点出的办法,才得出国画桃花的效果来。由此可见,要用祖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画来装饰最具有优良传统的瓷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作为陶瓷美术工作者,除了要对料性、对瓷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还必须熟谙国画用墨用色的技法。”珠山八友瓷画家的这些彩绘新工艺有的已成为一种技法,在粉彩中广为运用,有的已成为一种瓷画形式被后人继承。  珠山八友成员传世作品多少不同,年代有别,但瓷板画都是各位创作生涯中的主要部分。他们喜欢在平面上或接近平面的器皿上表现自我,这体现了珠山八友以“画”为主的文人画追求取向。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可寻其艺术轨迹,了解其个性面貌。  徐仲南,号竹里老人,少时入南昌某瓷店做学徒习彩瓷,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画松竹,一生以画松竹著称。作品苍劲挺拔,萧疏纵逸,清新秀丽,不落俗套。书法遒劲娟秀,诗韵挹趣无穷。为人平和清逸,与世无争。  《天风飒飒·粉彩瓷板画》(图1)以横式构图,奇异空灵,右下角两块秀石,一高一低,以雨点皴法表现,墨色皴染,敷以石青,苍厚坚硬,极富质感。石后由右向左斜出的风竹,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删去了不少繁琐细节,叶梢风翻转折,一丝不苟,无板滞之弊,爽快生动,表现出秀竹劲节之气。清冷的色调,概括的笔法,配以诗书印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意味。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更具瓷板画装饰表现的艺术魅力。此幅作品为徐氏70岁时所作,正是其纯洁、虚心、气节、操守美德的再现。徐仲南所画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枝干细劲,摇曳临风,竹叶多为仰叶,疏密浓淡颇有章法,所配青石多以尖笔或斜点表现,似皴似苔,苍润浑厚。晚年专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华丽、追求平淡古雅的创作风貌。  邓碧珊,号铁肩子,清末秀才,早年在家教私塾。废科举后到景德镇,初始以卖字画为生,后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思想活跃,颇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开创精神,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而且最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后画鱼藻,风格独特,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名。邓氏书法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福建金山塔·墨彩瓷板画》(图2)构图平正,屋宇和金山塔居画面中间,波平云淡。作者以炭精擦笔画法表现,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严谨精致,层次细微。擦笔画是瓷上肖像画的基本技法,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邓碧珊早年画瓷像,所画建筑风景瓷板画多以瓷像画法表现,画风独特,特点明显。作品上未题年款,只题:“福建金山塔。邓碧珊画。”从作品来看应是邓氏早年所画,当属20世纪20年代之作。  《清白传家·粉彩瓷板画》(图3)右下角绘一簇水藻,水藻以黑料勾描,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两尾游鱼描绘工整,数点浮萍不甚经意,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画面构图简约,设色清丽,笔精墨妙。左上方竖题:“清白传家能耐久。时属丙寅夏月仿六如之法笔,碧珊画意。”丙寅年乃民国十五年(1926年),此作为邓氏53岁时画。邓碧珊画鱼藻体现了他在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结合上所做的努力。其创作高峰期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的作品多为水藻一两簇,游鱼两三尾,浮萍数点,不事波涛,也无潋影,悠然恬静中透出一派生机,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其言甚是精辟。  何许人,名处,字德达,少时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初时常以清初“四王”之作为范本,循古人规范,摹前人画迹。书法从“二王”入手,后学汉隶,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作品法度整饬,笔迹磊落,晶莹剔透,深远荒寒。  《雪满梁园·粉彩雪景瓷板画》(图4)绘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雾。画面以界画技法布景,俯视构图,严谨自然又有气势。以墨彩勾画景色,树竹凌空,枝梢浑全;秀石玲珑剔透,粉装玉砌;重檐楼台雪色浓重,栅栏稍染蓝色,使画面顿显冷艳之美。楼阁之中饮酒赏雪,庭院里以朱红点缀人物,表现出冰天雪地和民间喜气。远山如玉琢晶镂一般,笔墨秀润磊落,意境深远。画上写唐伯虎诗:“雪满梁园飞鸟稀,暖煨榾拙启雕(闭柴)扉,地炉温却(瓦盆热得)松花酒,刚是溪头(丁)拾蟹归。”由题而妙,诗韵悠悠。该瓷画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1916年以后,何许人画瓷渐以雪景山水为主。此时表现雪景山水的风格在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笔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瓷画工艺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中年以后,何许人的瓷画技艺日臻完美,他着重于画理与技巧的结合。在艺术形式上,何氏的雪景山水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构图,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在笔墨技巧上均以墨彩为主勾画山岭,敷粉留白表现雪色,而在—些细节描绘上,何氏同样以细腻的画笔刻画,如蹇驴踏雪,路上留下连串痕迹层宇楼台,总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他能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其书法行笔稳健,转折圆浑,顿挫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王琦,字碧珍,号陶迷道人。为珠山八友之首,初以捏人面为生,后与邓碧珊学画瓷板肖像。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后改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以写意人物画见长。王琦晚年的作品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线条放达而又疏松,尤其中锋用笔,比黄慎的线条更有厚度,也更概括。他的作品常以草书题记,恣纵遒劲,运古融今,别具一格。  《钟馗·粉彩瓷板画》(图5)单绘人物,乌纱紫袍,鬓须满脸。作者以西画手法描绘人物脸部,明暗关系清晰,神情捕捉准确,笔法细腻。衣衫的表现以中锋用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线条简略流畅,准确凝练,遒劲有力,抑扬顿挫尽显精神,有以草书入画的放达和力度。以干笔皴描蓝袍,轻敷淡染,层次变化微妙而丰富。作品画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王琦44岁时所作

6. 中国古代画鱼画家

画师,画工,画匠。

画师亦是画家的另一种称呼,多见于中国古代,古代画师一般指的是宫廷画师.专为皇室画画.像宫女入选、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都需要画师。

按社会地位来分有:民间画工、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从工种来分有: 壁画工、漆画工、瓷画工、 年画工、灯扇画工、雕刻画工等。画工画是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绘画从作者到作品,画工及其作品均占相当多数,但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统治阶级歧视和抹煞。

绘画对一个画匠而言是一门专业技能,画匠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匠虽然也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法,但是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7. 历代名家画鱼

潘天寿。

答案解析:指画就是用手指来画画。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记载了有人用手指作画。到清代指头画大量出现。

潘天寿(1897年-1971年)是现代著名画家,也是画指画的大家。

指头画,又叫指墨画,简称指画,是中国画中以指代笔作画的特种绘画形式。画家作画时,用指头、指甲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勾皴,或间以手掌抹擦,以成图像

8. 古代画鱼的著名画家

号称唐代第一大家,被后世尊为“画圣”的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高宗朝(约公元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时(约公元758年左右),是盛唐时期最重要的人物画大家。因盛名远著,被民间画工们奉为祖师爷。就连后世画史每每提及时也会尊称其为“吴生”。吴道子少贫孤,曾追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无所成。后改习绘画,乃大成。早年间做过一些幕僚类的官吏,有画名后漫游至东京洛阳,唐玄宗闻其画名,遂召入皇室宫廷为画师。

盛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都空前繁荣,尤其是在文化中心的兩京长安、洛阳,活跃着一大批画家:王维、李思训、李昭道、曹霸、梁令瓒、杨庭光、卢楞伽、张萱、韦无黍、皇甫轸等等都是当世闻名的大画家,更有数以千计的画工生息在民间。画坛之盛,群芳汇集,蔚为大观。在这种文化氛围丰厚的土壤里,天才吴道子迅速的成长起来。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西域外来的种种画风在吴道子这里兼容并包,兼揉杂汇,从而创立了自己画风,并迅疾流行开来,时人称之为“吴家样”。从此“吴装”画风以崭新的民族风格传承于画坛,深刻的影响了此后的中国人物画史,直至今日。中国画史上一位重量级大师自此诞生。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其:“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元代汤垕《画鉴》曰:“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蓴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关于画圣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辛酸故事:

少年时,吴道子失去父母,只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一天傍晚,吴道子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便走了进去。吴道子迈进院内,从大殿虚掩的门缝里,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悄悄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

老和尚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要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吴道子听了忙磕头拜师。

这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雪白的墙壁说:“我想在这空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图》,画了多次都不像真水实浪。明天我带你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回来再画它。”

次日一大早,吴道子收拾好行李,就跟着老和尚出发了。走到哪里,老和尚都叫吴道子练习画水,开头他还认真,时间一长,吴道子就觉得有些腻烦了,画起来就不怎么用功了。老和尚把他叫到身边说:“吴道子呀,要想把江河湖海奔腾的气势画出来,非下苦功不可,更要一个水珠、一朵浪花地画。”说罢,老和尚打开随身带的木箱,吴道子一瞅怔住了:这满满一箱画稿,没一张是完整的,上面全是一个小水珠、一朵浪花或一层水波!这时,吴道子才知道自己錯了。从此,他每天早起晚归学画水珠浪花,风天雨天,也打着伞到海边观望水波浪涛的变化。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得到师父的赞赏。万没料到,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跪在床前真诚地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心中大喜,病也好了一半,当下就答应了。于是,吴道子便走进后殿画起《江海奔腾图》来。整整九个月,他不出殿堂,吃喝睡全在里边,精心构思壁画。

深秋的一天,吴道子高兴地跑出后殿,跪在老和尚面前激动地说:“师父,我已经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

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他沐浴更衣,领着全寺院的和尚一同去后殿观赏。吴道子把后殿大门轻轻打开,只见波涛汹涌,海水似乎迎面扑来。一位和尚大声惊呼道:“不好啦,天河开口了!”

众和尚吓得你挤我撞,争着逃命。老和尚心里有底,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从那以后,来柏林寺观赏临摹《江海奔腾图》的文人画师络绎不绝。但吴道子并不骄傲,他更加刻苦地学画,终于成为中国盛唐时的画圣。